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霧裡薛圳第二支線遺址

霧裡薛圳第二支線遺址
霧裡薛圳第二支線遺址
地址: 臺北市大安區溫州街45巷
電話: 
開放時間: 24H開放
霧裡薛圳第二支線遺址 圖片 - 1
霧裡薛圳第二支線遺址 圖片 - 2
霧裡薛圳第二支線遺址 圖片 - 3

文化點故事
說到大臺北地區的水圳,很多人第一時間會想到瑠公圳。然而,說到臺北歷史悠久的水圳,應以霧裡薛圳為最。

霧裡薛圳得名於景美溪的舊名霧裡薛溪,散居於此的秀朗社及霧裡薛社平埔族原住民,在他們的話語中霧裡薛意指「美麗的」,而這條霧裡薛溪即是「美麗之河」之意。

隨著漢人進駐臺北開墾,在1724年由臺北盆地西側進行開墾的佃農,要引霧裡薛溪水來灌溉農田。不過,在修建途中因資金缺乏,另外由十名周姓人士募集七股資金,才得以補足資金缺口,順利完工,所以又被稱為「周七股圳」。由於溪水灌溉文山堡內湖庄的田地,故亦有「內湖陂」之稱。

1940年時,隨著臺北市產業結構的改變,農田大量改為建地。過去的圳道陸續填平改建為道路,僅有少數的圳道保留。霧裡薛圳經過公館來到溫州街附近以後,在九汴頭分出一共九條分流,其中三條是主要支線,現於溫州街45巷的為第二霧裡薛支線。

現存的露天圳道僅有短短一截,圳道原址附近立有「走讀霧裡薛圳」的告示牌。沿著圳道走,可以跨越小橋,走到相鄰的溫州街49巷。與舊日水圳相鄰的綠地,原屬於軍方的荒地,在當地里長的爭取下,成為社區民眾共同耕作的大學田園。水道中生意盎然,一旁邊則是民眾的耕地,宛若清代水圳的仍在使用時的一隅畫面,仍保留在如今的時空當中。歡迎來到這歷史的場域,一同認識臺北發展的過去。

順遊景點
溫羅汀街區、臺電加羅林魚木、殷海光故居、師大龍泉商圈、臺大公館商圈

地點